• <td id="731ao"><ruby id="731ao"></ruby></td>
  • <table id="731ao"></table>

    <td id="731ao"></td>

        1. TOP
          返回前頁
          Menu
          2021/09/13

          行業資訊

          老國企重燃新活力——中國一重“改革突圍”觀察

          2017年企業實現扭虧為盈;2020年在疫情壓力下業績逆勢增長;今年經營再迎“開門紅”,截至5月末利潤、營收保持兩位數同比增速……近年來,我國裝備制造業老牌國有企業——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(中國一重)堅持全面深化改革,深耕實體經濟,致力科技創新,企業活力、動力顯著增強。

          在改革中找回“精氣神”

          總部位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的中國一重,其前身為第一重型機器廠,始建于1954年,是國家“一五”期間建設的156項重點工程項目之一。

          幾年前的中國一重,還是另一番光景:計劃經濟烙印重、市場化程度不高,企業經濟效益持續下滑,2016年虧損額達57億元,是當年虧損額最大、困難程度最高的中央企業之一。

          中國一重怎樣走出困境?這家企業首先開展全員大討論為企業找“病根”,找出11個方面226個具體問題?!拔覀兩羁痰卣J識到,企業要生存發展,除了改革別無他途?!敝袊恢囟麻L劉明忠說。

          一場事關企業生死存亡的改革攻堅戰就此打響——

          從“以生產為主”向“以市場為主”轉變,把市場化血液融入企業管理,公司領導班子成員變身“推銷員”,全體營銷人員緊盯市場跑訂貨、追回款;

          從“一管到底”向“一追到底”轉變,推進分層管理、層層簽訂經濟責任狀,做到壓力層層傳遞,動力層層激發;

          先改“主席臺”,再改“前三排”,累計調整不適應改革發展需要的領導干部98人,解除崗位合同95人。

          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大大改變了企業內部“一重就是重、誰也拱不動”的傳統觀念,實現了干部職工精神面貌的“蛻變”和企業發展質量效益的“聚變”。數據顯示,近三年中國一重利潤平均增長131.11%,營收平均增長66.95%。

          在改革中激發內生活力

          隨著改革步入“深水區”,促進改革紅利不斷釋放,關鍵還是要充分釋放人的活力。

          “中國一重能在短時間內發生向好變化,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抓住了三項制度改革的‘牛鼻子’?!敝袊恢攸h委副書記、董事張振戎表示,企業抓實“市場化選聘、契約化管理、差異化薪酬、市場化退出”機制,在約束的基礎上強化激勵,力求激發所有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。

          全員“站起來,再坐下”,打通管理、營銷、研發等五類崗位多途徑晉升通道,撤銷各級管理機構187個、壓縮定員2355個……一系列圍繞“位子”的改革動真碰硬,使企業機構更精干高效,也打破了國企員工“當不了行政領導就沒有出路”的職業發展瓶頸。

          在薪酬改革方面,中國一重將職工收入增長指標寫入年度計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,納入公司高質量發展九大關鍵考核指標,建立了薪酬正常增長機制,使薪酬分配與預算完成情況、績效考核結果掛鉤?!笆濉逼陂g,企業職工收入年復合增長率為10.7%。

          同時,為打破“高水平大鍋飯”,中國一重堅持薪酬分配向營銷、高科技研發、苦險臟累差、高級管理、高技能等五類崗位人員傾斜,穩步推進員工持股、超額利潤分享、項目分紅等措施,有效發揮了薪酬分配的導向和激勵作用。

          在改革中鍛造競爭力

          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制造業的脊梁。在這一領域,把創新主動權、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至關重要。

          自主研制百萬千瓦級核電蒸汽發生器,破解重型H型鋼精軋機組設計技術,成功制造世界最大鍛焊加氫反應器……近年來,中國一重創新步伐加快,重大成果不斷“綻放”。

          “作為典型的裝備制造企業,我們把創新作為企業經營最重要的品質?!睆堈袢直硎?,為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,打造“中國制造業第一重地”,中國一重近年來打出一套“組合拳”,不斷鍛造企業的創新力、競爭力。

          ——持續加大研發投入,過去5年研發投入年均同比增長32.9%,在發展環境格外復雜的2020年研發投入同比增幅達76.5%。

          ——改革科研管理體系,由行政分派轉變為自主科研,研發單位全部設立市場調研部,為研判技術發展方向和科技立項決策等提供依據。

          ——打破看職位、重職稱等傳統做法,推行課題負責人“競聘制”,在成員“組閣”、工作分工、技術路線、績效考核等方面為課題負責人賦權賦能。

          ——構建產學研相結合開放式科技創新體系,并建立全員全方位創新機制,累計完成基層創新課題620項,創效近7億元。

    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來源:新華社)


          九九电影亚洲视频,欧美亚洲日韩国产区一,国产免费破外女出血视频一区,亚洲av日韩av欧av国内